新闻中心 News 分类>>
米乐·M6珍贵影像资料:自行车在中国的百年发展史
这是《老自行车》一书中展现的中国最早的自行车,没有脚踏板。1915年出版的《清朝野史大观》中称,黄履庄曾“作双轮小车一辆,长三尺许,约可坐一人,不烦推挽能自行。行住,以手挽轴旁曲拐,则复行如初。随住随挽,日足行八十里。”
1866年,清同治五年,十九岁的张德彝被清政府委派参加了中国第一次出国旅游团,他游历了法国、英国、比利时、荷兰、汉堡、丹麦、瑞典、芬兰、、普鲁士等十个国家。这次出国考察经历不仅让他成为唯一目击巴黎公社的中国人,还成为第一个提到“自行车”一词的人,于是自行车一词被一直沿用至今。
1868年,清同治七年,上海由欧洲运来几辆自行车。11月24日出版的《上海新报》记载:“兹见上海地方有自行车几辆。”
1885年,清光绪十一年后,英商怡和、德商禅臣、法商礼康等洋行将自行车及零件列为“五金杂货类”输入上海。接着开始出现修配自行车的商店。
1915年,4年,上海有近20家自行车商店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邮电事业发展,自行车被投入公用,成为邮差的交通工具,上海邮政局从英国购入100辆自行车投递邮件。
在近代的文献中,很多晚清诗人都对自行车有所记载,叶仲钧在《上海鳞爪竹枝词》中写道:“一部车子前,有人双脚踏轮盘。虽然翻得新花样,但是行来没几年。”
自行车因为是舶来品,所以是贵价物品,除了邮电系统需要,骑自行车的仍是少数人。但西洋来的新鲜玩意儿总是最先被一些晚清贵族所追捧,于是就连皇宫也开始出现自行车的身影。
1922年,末代皇帝溥仪收到堂弟溥佳的新婚贺礼,那是一辆自行车,他爱不释手。在回忆录《我的前半生》中回忆道:“为了骑自行车方便,我们祖先在几百年间没有感到不便的宫门门槛,叫人统统锯掉。”
皇帝为了这些西洋玩意将老祖宗留下来的门槛和规矩一并丢掉的事,很快就传开了。这引起了满清遗老们的不满。
可是溥仪爱车如命,丝毫不顾老臣们的劝阻,没事就在宫中骑自行车,有时甚至带着皇后婉容一起骑,也因此留下了不少婉容骑单车的老照片。
溥仪有二十余辆藏车,包括英国的“三枪”牌、德国的“蓝”牌、法国的“雁”牌。为了存放爱车,溥仪专门在御花园的绛雪轩辟出一间车库。
随着自行车的普及,政府开始管制自行车。1933年,国民政府山东省民政厅发布《各县公安局管理脚踏车暂行规则》,自行车需由公安局检验下发执照后方准骑行。
为了拥有自己的自行车品牌,不依赖进口,新中国第一个自行车民族品牌“飞鸽”诞生了。该品牌自行设计、生产了第一辆属于中国的自行车。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年轻人结婚必备的“三大件”:自行车、缝纫机和手表。1962年到1986年间,全国的自行车实行凭票供应,牌子主要有三个:上海产的“凤凰”和“永久”,以及天津产的“飞鸽”。
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和经济水平的提高,自行车在中国也经历了从奢侈品到寻常百姓家必备品的发展之路。
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自行车逐渐增多,发展到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辆这样的代步工具,那时的中国可以说是“自行车王国”。1986年,北京已经有超过63%的人使用自行车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出行工具。在街头,自行车有序地停放,场面蔚为壮观。
自行车曾经一度成为中国人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,但在摩托车甚至汽车出现后,这一局面被逐渐改变。自行车虽然逐渐减少,但它开始往人们的其他需求发展,健身、比赛等。
时至今日,在街上,更多看到的是共享自行车的身影。自行车的发展,不仅伴随着中国科技和经济水平的发展,也伴随着人们生活理念的发展。